港股瞄准了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的爆发力,不过为吸引这些企业,港交所新规虽降低了财务门槛,监管门槛却更严。
2018年4月30日,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而新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将生效。24日,港交所宣布,有意按新制度申请上市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可于该日起提交正式申请,预计今年6月到7月将出现第一批新规下上市的企业。
新规中,颇有吸引力的是,尚未有收益、预期最低市值须达15亿港元的生物科技企业,可在香港上市。
一大波大陆生物企业已有排队赴港上市意愿。《财经》记者获悉,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登录港股,目前已进入上市前的缄默期。据媒体报道,信达生物、上海天士力、百济神州、华领医药等都名列其中。
这是港交所20多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甚至,有大陆生物科技企业为此转变原有的上市计划,“港股新政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路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将上市时间提前,和改变上市地点,借路香港登陆资本市场”。国寿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蕾娣称。
然而,两地的监管标准差别、准入方案尚不明晰、市场接纳程度等因素,让各方对赴港上市的期待与疑虑同步增长。
只降财务门槛,不降监管门槛
尽管本次改制被普遍解读为向大陆生物科技企业“开绿灯”,但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称,港交所的规则制定是宽松中见严谨。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首先定义“生物科技企业”:按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界定,涵盖医疗健康全行业,不包括医保提供商及服务商。
尚未实现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意味着失败的风险高。咨询文件明确规定,企业产品需已通过概念验证阶段(Proof Of Concept)。生物科技企业的命门是研发能力,对于港交所而言,拥有通过概念验证阶段产品是对企业未盈利状况的一个有力补充。
此外,咨询文件还对企业的市值、运营资金有明确要求:企业预期最低市值须达15亿元;集团未来至少12个月开支的125%(包括首次公开招股的集资额),主要包括一般、行政及营运开支和研发开支两方面。
未能通过现行《上市规则》任何财务资格标准的生物科技公司,如果在建议上市日期的至少六个月前已得到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且在首次公开招股时仍未撤回投资,仍被视为适合上市。
“这些规定都是针对生物科技企业的资质而设的,在确保对有潜力生科企业的开放度之余,又要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的稳定性,港交所的考虑很周全。”一位熟悉香港企业上市业务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
把控风险的方式还包括引入专业的审批组织。24日,港交所宣布,已邀请业界专家组成生物科技咨询小组,在审阅生物科技公司的新上市申请时提供意见和协助。
“港交所降低的只是财务门槛,监管门槛不仅没有降低,还更严格了。”汉坤律师事务所律师叶宇嵘告诉《财经》记者。
为什么只圈定生物科技公司?
港交所瞄准的,是新兴生物科技企业可窥一斑又未显全貌的价值,希望在它们的潜力弹簧发射前将其收归帐下。
《财经》记者获得的有登录港股意向的生物科技企业中,多专注于肿瘤免疫、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糖尿病药物等的研发领域,一旦成功,应用前景广阔。
比如,赴港上市希望较大的复宏汉霖,虽还没有任何上市产品,但其研发的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已经在2017年10月30日开始上市审批,赫赛汀生物类似药和修美乐生物类似药亦已进入临床三期研究阶段。
复宏汉霖商业运营部总监端木传云向《财经》记者透露,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已经进入审批最后阶段,预计2018年第三季度拿到批文。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国内企业中最先报产的生物类似药,可以预期上市后将有较强竞争力。
其余,如信达生物已提交首个国产PD-1单抗品种上市申请,获得CDE承办受理;华领医药研发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治疗药物dorzagliatin,已经进行了两项三期临床研究,预计2020年上市。
除了重要产品上市周期临近,这类企业近年大手笔投入的药物研发、开发、生产体系的建设,对后续生物类似药、创新药研发来说都是重要的实力储备。
巨大的研发投入、又缺乏盈利能力,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港股新政可谓是一个筹资的良机。复宏汉霖已经为单抗药物的前期研发投入约8亿多元,端木传云告诉《财经》记者,再完成一轮融资后,复宏汉霖资金链基本无忧。
这类生物科技公司无法取得盈利或收入,部分原因是监管部门尚未批准其产品销售,一旦允许销售,公司盈收有可能出现较大转机。“生物技术领域被认为是下一个‘十万亿’产业,提前强化对该领域优秀企业的布局,显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增强港交所相对美国交易所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选择。”张蕾娣说。
港股意图“换血”
港股新政,也是为应对三大所对新经济企业的争夺战。多位熟悉香港上市业务的人士都认为,A股仍是大陆生物科技企业的优先选择,在满足不了A股上市要求的情况下,港股新政提供了一个较优选择。
快捷、可预期的审批速度便于配合产品周期。“符合条件、文件准备得好的企业,港股的审批时间表是完全可预期的,理想情况下在3到4个月内就能完成。”汉坤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敏分析。
对大陆生物科技企业而言,港股市场的吸引点在于灵活性和透明度更高,相比而言的上市和审批流程可预期性更高,比A股开放度高,利于吸引全球的资本,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合作与拓展。
与美股相比,港市更接近大陆市场,对本土的优秀资本吸引力大,投资者对于公司具有更高的了解和认可度,企业将可能享有高估值溢价。
“错过阿里巴巴的遗憾,对港交所的冲击还是很大的,这次改革并非心血来潮。”叶宇嵘认为,港交所最主要的考虑还是为港股注入新鲜血液。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过去10年以生物制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在港股的市值占比约3%,而旧经济行业公司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比重约为97%,这一数据远低于纳斯达克、纽约、伦敦、深圳四大交易所。
“我们已经见到有一批有可信度的大陆生物科技企业,预期制度推行初期,投资机构就会火热跟进。”一位负责香港上市业务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
近年,大陆药改动作频繁,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核查、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定等,使香港市场有打开大门的信心,也寄希望于政策的延续。“放在三年前,港交所估计不会给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这样的特殊待遇。”朱敏认为。